作者 山西省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原巡视员 王建国

大同市
在山西省北部,京包铁路线上。辽置大同县,据《寰宇通志》:大同府“以在大同川,故名”。《大同县志》,因大唐大同军,军取义大同川。大同川当今内蒙古乌拉特中后旗,唐末沙陀人内徙,大同之名遂侨徙今治。1949年设市。
天镇县
在山西省东北部,北与内蒙古自治区接壤,东与河北省为邻。秦置延陵县。西汉置阳原县。隋置玉泉县。明洪武二十六年(1393年)置天成卫兼镇虏卫,取二卫首字,因名天镇卫。雍正三年(1725年)改为天镇县,因卫得名。
灵丘县
在山西省雁北地区东南端,京原铁路线上,与河北省相邻。 西汉置灵邱县,以赵武灵王葬此,故解放后,邱简写为丘
阳高县
在山西省东北部,北与内蒙古自治区为邻。古称白登县。 清雍正三年改称阳高县。清初并阳和,高山二卫置阳高卫,后改县。各取首字命名。
左云县
山西省北部,北与内蒙古自治区毗邻。明并大同左卫,云川右卫,置左云川卫。清置左云县。县因卫得名。“左云”为左云川卫的省称,由大同左卫与云川卫合并取名。
广灵县
在山西省东北边缘,与河北省接壤。汉置平舒县。五代后唐设广陵县。金代易广陵为广灵。

浑源县
山西省东北部。唐代设浑源县。 据《浑源州志》载,以当地浑源川之源得名

阳泉市
山西省中部东侧,石太铁路中枢站。清末这里煤、铁、硫磺等工业逐渐兴起。相传古时人们在此凿石取煤,挖出了五个水势旺盛的泉眼,称为“漾泉”,后讹为阳泉。阳泉因此得名。石太铁路通车后,发展为一城镇。1949年设阳泉市。
平定县
山西省东部,太行山西麓,石太铁路线上。西汉置上艾县,北魏置石艾县,唐天宝元年(742年)改名广阳县。宋太宗兴国四年(979年)以太祖征河东时首克此县,遂改名平定县,兼为平定军治。
盂县
山西省东部,东以太行山与河北毗邻。隋开皇十六年(596年)置原仇县,因有原仇山故名。大业二年(606年)改名盂县,因县城附近四周高,中间低,其状如盂,故名。又据《左传·昭公二十八年》“盂丙为盂大夫。”“盂丙”,《汉书·地理志》作“盂丙”。汉盂县故址在今山西阳曲县东北大盂镇。以春秋时为晋大夫盂丙之邑,故以为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