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会孔子文化传承工作委员会主任孔众受邀与OpenAI全球市场应用负责人Zack Kass等在复旦大学进行对话交流

  2025年1月12日上午,我会孔子文化传承工作委员会主任、中国商业联合会文化发展分会副会长、曲阜孔子书院执行院长孔众先生受邀到访复旦大学江湾校区,与人工智能及商业战略专家、OpenAI前全球市场应用负责人Zack Kass先生,复旦大学浩清特聘教授、人工智能创新与产业研究院院长、上海科学智能研究院院长漆远教授,以及北京科学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长邹俊新等进行对话交流。对话会以“超越边界:人工智能时代的智慧融合与选择”为主题,嘉宾们从不同视角进行了精彩的观点分享和思维碰撞。

▲对话交流会现场

  孔众主任认为,当今时代AI技术发展突飞猛进,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越来越深入和广泛,就在今天对话会的现场,AI技术已经能够帮助大家在中英文之间进行轻松切换。所以AI给世界带来的变化将是巨大的。而人类面对这种颠覆性的变化,本能的反应就是抗拒和抵触,但我们大可不必为此过分担忧。AI技术的发展和应用,其实与人类历史上历次工业革命的性质是一样的,都将为人类创造巨大的生产力,使社会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。

▲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孔子文化传承工作委员会主任孔众

  孔众主任认为,在人类漫长的发展历史中,面对变化和未知,人性一直是亘古不变的。回溯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,我们发现至圣先师孔子所倡导的仁爱、德性、礼义、廉耻等儒家思想的基本理念,在2500年后的今天依然被全体中国人所尊崇,并逐渐受到全世界的认同。这些思想就是人性的光辉所在。所以,面对AI技术所带来的变化,我们人类在拥抱技术变革的同时,需要回归人类自身,回归本心,只有本心不失,方能率性而为、循道而行,这就是儒家经典《中庸》开篇所谓的“天命之谓性,率性之谓道”。孔众主任进一步分析,AI与人类完全可以并存,“万物并育而不相害”。AI归根到底是一种科学技术,而人类却拥有驾驭科技的大道智慧。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,人可以与天、地相齐而并称“三才之道”;老子在《道德经》中也说“域中有四大,道大、天大、地大,人亦大”。因此,在面对技术巨大变革的时代,我们人类不必妄自菲薄,而是要坚信人性的光辉、心灵的力量以及人类的大道智慧。

▲Zack Kass演讲

  Zack Kass先生发表了题为《The Next Renaissance》的演讲,他认为世界正朝着“下一次文艺复兴”的方向前进。AI的发展不仅体现在技术能力的提升,如从简单的图像构建、语言翻译,到复杂的向量表示、3D模型构建和解决数学问题等,更重要的是成本的降低。他通过数据展示,与GPT3.5相当的模型成本大幅下降,这将带来如同水、食物、电和互联网成本降低时的经济爆发。Zack阐述了AI融入生活的三个阶段:一是增强应用阶段,即现有应用程序如微信等被AI赋能,提升效率;二是自主代理阶段,人们将任务分配给AI代理,由其在应用程序和网络体验中执行任务;三是自然语言操作系统阶段,届时人们将以佩戴设备的形式携带个人电脑,机器将理解人类工作方式并适应生活方式,实现未被计量的智能,极大扩展个人能力。

  对于AI革命可能带来的挑战,Zack提出了四点担忧:一是“白痴理论”,担心人类因过度依赖机器而贬低智力能力;二是“非人化理论”,忧虑人们过度沉迷虚拟现实,忽视现实中的朋友和家人;三是工作流失可能引发的身份位移危机,每次工业革命虽创造更多更好工作,但人们满意度和幸福感可能下降,因工作变化频繁,难以将身份与工作紧密相连;四是存在主义威胁,相比AI恶意攻击,更应担心其意外后果,需研究对齐理论,使机器关注人类经验和价值,避免分配可能产生可怕后果的任务。

▲孔众与Zack Kass交流

  Zack Kass先生与孔众主任一样,对AI的未来充满信心。他坚信AI将带来人类潜力的巨大扩展,推动科学发现和突破。如在未来10年内解决能源、量子计算、纳米技术等问题,治愈癌症和神经退行性疾病,同时降低商品和服务成本,人们将拥有更多时间。他鼓励人们更加审慎地考虑时间利用,将适应性作为核心战略,学习自己热爱的事物。他还强调,应围绕AI做不到的事情进行设计,优化人文素质,培养适应力、勇气、好奇心、智慧与同理心。

▲漆远教授发言

▲听众提问

  本次活动吸引了复旦大学校内外众多AI领域的专家学者、企业科技工作者以及不同专业领域的学生到场参与,嘉宾与现场听众一同呈现出一场精彩的AI技术与文化发展的前沿对话。

凡本网注明“作者:中传文荟、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”的所有作品,均为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,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、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,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,并注明“来源: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”。违反上述声明者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本网新闻资讯无需授权即可转载,并注明“来源: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”。凡本网注明“作者:XXX(非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)”的作品,由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自媒体用户创建或转载自其它媒体,创建和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文化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立场,也不对其真实性和版权来源负责。如发现本网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,联系邮箱:contact@tcpc.org.cn
0
分享海报

评论0

请先
显示验证码
没有账号?注册  忘记密码?

社交账号快速登录